赵彩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唐山市委员会第十三届第四次会议134108号)已收悉,经研究,现就我局有关内容答复如下:
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断健全,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非遗宣传传承传播等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一、深入挖掘历史文脉
多年来,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深入到各个乡镇、农村、街道、社区进行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已形成国、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5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32项、县级以上非遗项目625项。成立了市评剧发展促进会、戏迷票友协会、秧歌协会等一批传统文化类社会组织;指导组建了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地秧歌、冀东民歌等传统项目为活动内容的民间文艺团队350余支。滦南县成兆才纪念馆等27个单位被命名为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刘美实业有限公司等15个单位被评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二、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
一是将非遗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传承推广非遗项目的同时丰富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底蕴。每年定期开展国家级项目评剧、皮影、乐亭大鼓“三枝花”演出进景区活动。每年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等品牌活动,在南湖·开滦旅游景区、棋子烧饼文化体验馆、杨家坡民俗文化园、净觉寺、滦州古城等景区开展“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非遗庙会等活动。在南湖·开滦旅游景区打造集特色旅游消费、传统文化展示、游戏互动、快闪演艺于一体的国潮市集——“南湖花巷”,唐山皮影、丰润画扇、玉田泥塑、糖人等非遗项目引得众多游客围观体验。
二是设立体验基地,培育特色非遗景区。推动非遗会客厅、非遗展示馆等设施场所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服务。建设玉田非遗会客厅,打造新型公共空间,集传承体验、展陈展演、产品展销、教学培训、旅游研学为一体。包括皮影雕刻、剪纸、泥塑、烙画、木雕、中医、和香、蜡染等8个专业工坊、皮影戏、评剧等演出、泥塑主题体验厅、非遗展厅等。在传承保护非遗传统文化和非遗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拥有舒适氛围、非遗体验、休闲消费的文化社交综合性场所。推动建设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
三是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非遗工坊建设。曹妃甸面塑被评为唐山巾帼巧手创富项目,曹妃甸淑敏芦苇工艺工作室被评为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迁安贯头山酒业探索“非遗+合作社+农户”模式,设立2个非遗就业扶贫车间,培养一批贯头山酒酿造技艺非遗传承人才,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十余期,培训学员千余人。迁安高引铺绣娘手工坊,邀请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技术指导,组织村里妇女学习纺织、蜡染等手工技艺,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制作手提包、养生枕等工艺产品,通过专卖店、电商平台等渠道,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既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三、推动非遗进校园
我市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建立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唐山艺术学校开设评剧、唐山皮影戏、乐亭大鼓等专业课程。支持何建春、罗会芹等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滦南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程庄镇初级中学、司各庄镇初级中学、逸夫小学、滦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滦南县职业教育学校等地开展评剧、乐亭大鼓、篆刻、面塑等非遗课程,非遗走进校园社团活动。逸夫小学学生排演的乐亭大鼓节目已登上河北省乐亭大鼓书会展演活动,司各庄镇初级中学同学们制作的篆刻印章、张士坎小学的同学们制作的剪纸登上学习强国、河北日报等媒体平台。路北区姚式太极拳、二郎拳、剪纸、李派快板、皮影雕刻、抖空竹、掐丝珐琅等项目建立了传习教室,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曹妃甸区唐海镇新立小学专门成立“小小评剧传承人”工坊,聘请冀东文艺三枝花曹妃甸传承基地的郑艳玲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专业指导。乐亭县在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唐山市艺术学校、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经贸大学7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乐亭大鼓、乐亭皮影、乐亭地秧歌艺术教育传承基地,在县内20余所幼儿园、小学建立艺术教育传承基地,发放校本教材20000余册,开设传统文化艺术课程,传统艺术教育比重逐步加大。滦州市滦州皮影进校园实践案例成功入选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四、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加强对各级传统工艺类项目的调查和整理,收集保存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相关工具、材料、作品等代表性实物。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制作“唐山非遗”和“冀东文艺三枝花”两个特色数字资源库,依托唐山公共文旅云平台公开发布,将图文影音资料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理,对我市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基地等内容进行全面记录。整理编辑出版《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出版《乐亭大鼓说唱艺术》、《论唐山皮影的造型与色彩》、《唐山花吹》、《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冀东民歌合唱作品选萃》、《迁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迁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冀东文艺三枝花系列丛书》等多部珍贵专著。乐亭县目前拥有各类实物档案1000余件,电子档案30余TB;路北区撰写整理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推广文章和研究资料、论文共计10万字左右,部分发表于媒体。
五、加强非遗宣传力度
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活动等时机,广泛组织开展“唐山记忆·文化乡愁”、“非遗展演进万家”“千场大鼓进百村”、“非遗传人面对面”等宣传展示活动,通过非遗展演展示、非遗专题展览、非遗政策展览、非遗手工比赛、线上直播展演互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唐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开展“艺术之约 文化惠民”优秀文化名家工作室宣传工作,市广播电台、各县区融媒体及电视台等媒体积极拍摄采访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唐山劳动日报社“艺术之约 文化惠民”专栏已制作10余期非遗传承人视频作品,在省市媒体、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上予以发布,结合“唐山+”融媒体开设“非遗在唐山”系列采访报道30余期。广泛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京津冀”优秀鼓曲交流展演、京津冀评剧票友交流展演等重点活动宣传,创新开展“玉田面塑工坊云探店”和“非遗饭馆鸿宴饭庄云探店”直播活动,畅通线下产品与线上展销渠道,扩大宣传覆盖率、影响力。参加央视《非遗里的中国 河北篇》节目录制,组织我市唐山皮影戏、蜂蜜麻糖制作技艺、松纹剑锻造技艺配合省厅及央视节目组进行前期调研,最终选定蜂蜜麻糖制作技艺赴保定易县参加节目录制,现已播出。
六、推动非遗文创开发
鼓励唐山皮影主题乐园、遵化市蟠龙金属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企业开发非遗衍生品推向国内外市场。通过搭建平台和着力宣传,迁安市杨店子镇高引铺村手工纺织土布已发展为吸引500人就业的中小型绣娘手工作坊,开拓村集体加村民共同创业的新模式;曹妃甸区以曹妃甸面塑、苇制工艺画为依托,开发出五大系列百余种商品,组织开展非遗体验、巧手培训,让非遗发挥脱贫致富作用,其中曹妃甸面塑被评为唐山巾帼巧手创富项目,曹妃甸淑敏芦苇工艺工作室被评为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2024年6-7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继续举办“2024年唐山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专门设置“非遗IP”赛道,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创意设计一批非遗文创,以大赛为平台,广泛组织动员机构、企业、院校、个人开展创意作品设计,推出高质量创意设计成果。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呈现新气象。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办单位: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2802230
ICP备案:冀ICP备13009492号-1 网站标识码:1302000084
网站地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