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政协唐山市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3422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3-04 16:18     来源: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字体: 】     打印

方海涛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在全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该提案调研深入、内容详实,对当前“非遗进校园”工作的现状了解全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准确,提出的对策建议很有针对性,符合当前我市推进“非遗进校园”、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吸收借鉴并推动落实。

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刻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在包括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建立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评剧、皮影、糖画、陶瓷绘画、篆刻、剪纸、刺绣、传统武术、活字印刷等非遗项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二是积极推进在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支持唐山市艺术学校开设评剧、唐山皮影戏、乐亭大鼓等专业课程。三是积极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充分挖掘、整理地域名人教育资源,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如聘请多名国家知名评剧老师,通过“洪兴娃娃剧团”开展免费教学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唐山市评剧节等活动。支持何建春、罗会芹等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四是积极开展传统体育教育,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武术健身操。五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保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宣传、展示、推广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给予专项补助;支持公办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实施免费开放,中小学生可以免费参观、体验和学习;每年安排专项资金70万元,用于支持市艺校开设“冀东文艺三枝花”专业课程,培养和锻炼后备人才;每年安排戏曲进校园专项资金,其中2024年根据演出计划安排专项资金31万元。

通过持续推动,全市非遗进校园工作已经初具成效。滦南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程庄镇初级中学、司各庄镇初级中学、逸夫小学、滦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滦南县职业教育学校等开设了评剧、乐亭大鼓、篆刻、面塑等非遗课程,组织开展非遗走进校园社团活动。逸夫小学学生排演的乐亭大鼓节目已登上河北省乐亭大鼓书会展演活动,司各庄镇初级中学同学们制作的篆刻印章、张士坎小学的同学们制作的剪纸登上学习强国、河北日报等媒体平台。路北区姚式太极拳、二郎拳、剪纸、李派快板、皮影雕刻、抖空竹、掐丝珐琅等项目建立了传习教室,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曹妃甸区唐海镇新立小学专门成立“小小评剧传承人”工坊,聘请冀东文艺三枝花曹妃甸传承基地的郑艳玲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专业指导。乐亭县在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唐山市艺术学校、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经贸大学7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乐亭大鼓、乐亭皮影、乐亭地秧歌艺术教育传承基地,在县内20余所幼儿园、小学建立艺术教育传承基地,发放校本教材20000余册,开设传统文化艺术课程,传统艺术教育比重逐步加大。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深知“非遗进校园”工作还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距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社会各界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借鉴您的意见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教育、财政等部门紧密协作,围绕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加大资源投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课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非遗进校园”各项工作,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感谢您对唐山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