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街道办事处高引铺村为促进当地妇女就业创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使用传统方法纺织土布,制作床上用品、箱包等手工布艺品,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3月17日,迁安市杨店子街道办事处高引铺村“绣娘手工坊”合作社的社员在织土布。
3月17日,迁安市杨店子街道办事处高引铺村“绣娘手工坊”合作社的社员在整理用于织布的棉线。
迁安纺织土布制作技艺为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娘纺织土布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扎花、弹花、纺线、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籽、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以二十几种其本色线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变幻出近两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巧夺天工千变万化。土布做工精致,风格典雅,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人们馈赠的佳品。土布具有厚实耐磨、冬暖夏爽、透气吸汗的特点,是制作衣物和床被、床单等的上好布料。
杨店子镇位于河北唐山迁安市西部,是迁安特色中等城市规划建设的河西区,是迁安西部工业聚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优越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园区优势。
迁安市高引铺村印染织布历史悠久,村内曾出土了前辈缝制的精美服饰,清朝鼎盛时期,村内家家纺车响,户户织机鸣。民国初,村民张申建立手工坊一座,每天牵着毛驴,手摇拨浪鼓下村接工。张申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大五里乡贯头山的付云峰,一个是本村的张国凡。抗战时期,冀东八路军为解决根据地军需和后勤保障,派付云峰组织染匠和妇女在大五里挂云山区建立了被服厂,为解决八路军军需做出了突出贡献。到人民公社时期,村内第一生产队安排著名织布师张国凡,创办队办企业手工织布坊一座,当时手工坊织布的妇女达100余人。
土布制作的传承至今其制作越来越精美,凝结了中华民族同胞的智慧,它们的每一件制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引铺村悠久的纺织历史,精湛的手工艺术和勤劳朴实的绣娘人,弘扬传承了中华民族纺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