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6部门印发《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要聚焦做好旅游业“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不搞大拆大建,从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微观感受入手,全面开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接待场所的“微改造、精提升”,推动旅游业高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近期,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试点市、县(市、区)和单项试点单位名单公布,温州市楠溪江风景区、湖州市南浔古镇景区、嘉兴市南湖旅游区、绍兴市兰亭景区、衢州市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区、台州市神仙居景区、丽水市缙云仙都景区等11家4A级以上景区在列。用“小切口”作“大文章”已经成为浙江景区提质升级的主流方式。 缙云仙都景区:扮靓“新街景” “小小的改造真的是‘画龙点睛’,市民游客散步、出行,就像是‘人在画中游’,这次的升级改造我们大家都举双手赞成。”日前,缙云仙都轩辕文化街的人行道和盲道规范化整治完毕,在当地开办摄影主题客栈的老板曾妮对街区“微改造”评价颇高。 在单项试点单位名单公布后,缙云县相关部门立即梳理整治提升项目清单,以启动轩辕文化街“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为切入口,按照“通道规整、风景外露、空间通透、功能共享”的要求,兼顾保畅通和造景观的功能平衡,率先对街区道路进行整治。 “我们通过‘一对一’结对干部入户宣传,以及召开轩辕街全体业主大会等一系列造势活动,和轩辕街的业主主动配合,进行整改提升。到目前为止,第一期的整改任务中,全街区62户民宿、相关经营单位和街区住户已全部完成整治提升。”仙都街道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团委书记、村镇办副主任蒋膑斌表示。 如今,轩辕文化街区道路保持畅通,盲道宽度在1.2米以上,人行道保留2.4米宽度,各个景观绿化区域的视线开阔,原本水泥、红砖等材料建设的永久性构筑物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景观小品、休憩设施、绿化等旅游服务设施,为街区增色不少。 “轩辕街是仙都景区的门户,我们希望通过景观改造、文化植入等创新手段,将其打造成世界级轩辕文化著名街区。”仙都街道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伟忠表示。 据了解,下一步,仙都景区将结合石窟的生态修复和利用,以地方特色构筑“小环境”,提升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 楠溪江景区:丰富“夜经济” 日前,“楠溪音乐奇妙夜”活动在楠溪江滩地音乐公园开启。作为“夜游楠溪”项目的升级版,“楠溪音乐奇妙夜”集合了星空观影、星滩迷宫、音乐派对、灯光火舞等各项精彩纷呈的子活动,给市民游客带去了丰富的游玩体验。 而在不远处的岩头镇芙蓉村,“奇妙夜·环境艺术展”将古村落与现代艺术充分融合,通过灯光装置营造别具一格的夜游氛围。“这个由灯管制作的巨型人物醉卧一旁,仿佛是饱饮楠溪江醇香的本地老酒。”在芙蓉池畔打卡的当地游客张霞一边打卡一边点赞。 “夜游模式的升级与品牌化的打造,会起到‘小支点’撬动‘大动能’的作用,进一步助力楠溪江风景区知名度的提升,从而倒逼我们做好产品、做精业态。”温州市楠溪江旅游经济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永嘉县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印发《永嘉县楠溪江景区“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 (2021-2025年)》。当中提到,要围绕体验更精致、设施更精良、景观更精美、服务更精心、运营更精细、交通更精密、村镇更精品、业态更精彩的“八精”工程,以楠溪江大景区为主战场,聚焦核心景区,集中优势资源,高质量推进楠溪江景区“微改造、精提升”。 “目前涉及楠溪江风景区的‘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有大小70个,我们明确每个项目名称、具体内容、投资额、完成时间,并健全工作闭环体系,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助力景区长三角一流的山水田园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温州市楠溪江旅游经济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浔古镇景区:品出“新风味” 最近,南浔古镇景区老字号饭馆“大庆楼”重新开业,为景区带来了不少本地及周边客流。大庆楼坐落于通津桥东堍,装修朴实大气,前后落地长窗,沿河一侧可以远眺拱桥长河,行船来往穿梭,极具江南风味。 创立于抗战初期的“大庆楼”是彼时当地餐饮行业的“金字招牌”,以服务有方、用料讲究、口味地道著称,曾接待过陈毅元帅等众多名人。此次重新开业,饭馆延续往日风格,不仅有当地“老底子”特色菜,还创新推出冲锋鱼片、长征鸡、军大嫂土豆丝、老班长蒸肉、战地牛蛙等红色主题菜肴。 “在菜式和室内布置方面,我们结合南浔古镇地方特色和历史典故,致力于弘扬古镇文化和红色文化,力求怀旧与创新兼备,让游客在品味现代江南水乡的同时,也能回忆起那段感人肺腑的抗战历史。”大庆楼工作人员表示。 “除大庆楼以外,古镇高端文化餐厅四象府等也于近日开业。我们将借助老字号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古镇景区餐饮消费提档升级。”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资源与产业科科长吴洁表示,“为确保‘微改造、精提升’工作卓有成效,我们也在积极解码南浔新饮食文化,通过讲好美食故事,传颂美食记忆,做好美食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景区品质。” 接下来,南浔古镇景区将依照《南浔古镇“微改造、精提升”十项行动任务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除打造特色美食业态以外,从“依托自然美,让水系‘靓’起来”“打造智慧美,让数字‘活’起来”“构筑红色美,让能量‘迸’出来”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持续擦亮古镇金名片,助力南浔古镇成为时尚美好的旅游目的地。(陶李) 小改造大提升 有颜值有内涵 绣花,是一个细致活儿。需要功夫,需要巧手,需要定力,更需要对优美图案、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追求。 当“绣花”功夫对应景区“微改造”的要求,显然,这不是说投资多少,在景区内开发一个新项目新产品,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立足当下基础设施项目的优化升级,创新旅游场景,提升服务水平,花小钱办大事。说到底,是一个景区管理运营的提升。 景区“微改造”,是景区颜值的提升,是空间物理性的优化。比如,景区标识路牌的“微改造”,规划设计标识的时候就要多考虑到游客的浏览习惯及游览需求。内涵丰富的标识牌要综合使用平面地理图、箭头、路牌等标识方法,易于理解。标识路牌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实现一种美感,让游客赏心悦目,从而达到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景区绿化方面的“微改造”,在四季常绿的基础上,如果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实行不同色彩的多层次搭配呼应,营造某种主题场景,游客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到节奏韵律。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浙江丽水云和梯田,对通往景区的公路两侧景观及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整体改造思路为“串点成线,塑线成景”,结合梯田特色生态景观,尊重原有山体、道路、农田的自然肌理,融入农耕文化、木玩文化、瓯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巧妙植入景区景点,对沿线重要节点进行节点景观提升,最终形成一条自然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大道。 旅游是体验经济,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体验经济时代,意味着游客已不满足于只为了观赏景区内的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也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是否有惊喜、愉悦或难忘的情感体验。 在山西大槐树景区,景区的祭祖堂内供奉着1230个移民姓氏神位,许多老年人慕名前来。景区在祭祖堂下专设一部直梯,避免了老人腿脚不便爬楼梯的辛苦。另外,景区内大多都是古典建筑,大殿特别设计了活动式门槛,白天拆掉,为老年游客游览提供了方便。同时,景区内部完善无障碍通道建设,各主要景点、室内均有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美术馆,经常看到很多家长专程带着孩子来参观,孩子们在一幅幅经典佳作前流连忘返。不少小朋友在心仪的名作前,拿出画板、画笔,或蹲坐、或趴卧在地上,认真地临摹学习,成为展厅内一道风景。为此,中国美术馆专门制作了一批印有艺术大师作品图案的“爱心坐垫”,供观众免费使用。因为有了“爱心坐垫”,这一道美丽的风景有了暖心的温度。 景区“微改造”,下“绣花”功夫,哪儿下针,缝多密都要精准,当景区做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在服务细节上用心,多些创新创意,不断将尊重、惊喜、感动、欢乐和愉悦等美好的感受带给游客,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游客会对景区管理服务点赞,对美好的旅行体验通过自媒体等渠道进行自发传播,讲述景区故事。景区与游客之间良性互动,将利于景区品牌内涵的提升。 景区“微改造”,是景区在标准化之上的个性化提升,小小的改变,有“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严格的日常质量督查和考核使得景区的标准化和个性化有机结合,标准化可以提升景区的整体水平,而个性化的“微改造”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景区的情怀、个性与温度。 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数字化应成为景区“微改造”的抓手。比如,预约管理、客流引导、线上导游等服务,要对老年人群体提供消弭数字鸿沟的针对性、个性化服务,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管理。 总而言之,景区“微改造”,既是景区颜值的提升,更是景区内涵的升华,是“用户思维”的体现,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只有以人为本,秉持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工作要求和态度,才能让景区“微改造”工作交出一份令人欣慰和满意的成绩单。(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