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泉州市政府与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深入探索高速公路与泉州地方文化、旅游、商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名优产品展销、文化旅游、民宿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助力海丝泉州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福建第5项世界遗产。如何在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做好遗产活化文章,讲好“世遗”故事?泉州文化和旅游业界正在进行更多谋划。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港口。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中心,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无数东西方商船日夜往来,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盛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包含的22处代表性史迹,完整呈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和多元化社会结构,为人们了解泉州及宋元时期的中国海洋贸易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7月26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中国舟船世界”展示馆、泉州清净寺展示馆、伊斯兰教圣墓展示馆等13个系列遗产展示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让更多人充分了解相关遗产点的丰富价值。
“申遗成功对泉州而言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是遗产保护的新起点。”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表示,泉州将通过颁布一个条例、制定一项规划、健全一套制度、提升一个平台,把泉州文化瑰宝原真保护好、活态传承好、有效利用好。
据介绍,《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在本月进行第二次审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管理规划》正在按程序报批;泉州还将出台加强系列遗产保护的决定、保护管理办法,推出22处遗产的监测终端平台,引领全市各层面常态化开展遗产保护利用;推动专业保护与活态保护相结合,策划多样化的活态传承活动,鼓励更多力量参与遗产保护传承。
为赓续古城文脉,讲好“泉州故事”,近日,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举办了“‘宋元中国·古城风华’泉州古城文脉赓续与国际传播沙龙活动”。国内专家学者到开元寺、南外宗正司遗址等遗产点实地考察,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秦瑜明表示,文脉赓续应该把历史文化与过往及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文化才会更有生命力和传播力。福建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林玉平认为,典籍也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泉州古城办常务副主任、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伯群说,保护古城,要留住原真的记忆,特别是要保护好闽南话。
为了保护好、传播好遗产资源,长期以来,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与清源山风景区管委会加强联动,对老君岩造像、伊斯兰教圣墓文物点开展定时巡查打点,增加巡更打点器布置、智能化监控系统,确保文物安全。“今年以来,集团在老君岩广场推出了道德经念诵、禅舞表演、南音表演等多项非遗演出;申遗成功后,联动清源山景区推出福建世遗景区联名卡、志愿讲解及抖音大赛等活动,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泉州文化遗产宣传。”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泉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及相关单位正在通过提供更优质服务,讲好泉州“世遗”故事。
7月以来,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印发了7000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导游词》,导游词囊括22个遗产点,采用中英文介绍,供导游和讲解员学习使用;印发了3万套“寻梦刺桐”文旅口袋书,口袋书包含文保、非遗、揽胜、美食4个系列。下一步,泉州还将印发申遗点手绘导览地图等资料。
泉州是著名侨乡,95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的近六分之一。为更好弘扬海丝文化,泉州近日启动了“国际友人 海外侨胞 游世遗”摄影、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活动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进一步宣传推广泉州文化遗产。
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集团对古城遗产点周边开展环境修复,对29条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提升;在保留原址历史风貌和社会功能的同时,营造了小山丛竹、正音书院、泉山门等多个“刺桐记忆”古城美好生活体验空间;连续5年举办“润物无声”系列展览,开展200多场各类活动,吸引300多万人次参与。下一步,集团将从线路串联、业态提升等多方面,做优做实产品高质量供给,改进和提升遗产地公共服务。
近日,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开发运营的泉州市智慧旅游云平台“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专题板块已完成内部测试。将来,游客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景点在线预约购票,该板块还设有景点讲解、介绍、导航导览等功能,并可实时监控各景点人流量。
此外,为方便市民、游客出行,泉州市还整合公交、社区巴士“小白”等公共交通,着力推动遗产点周边公交线路覆盖;泉州动车站将根据客流情况增开车次或旅游专列,营造良好出行环境。